《家具使用标准》从2004年10月1日到今年10月1日将要走过整整3个年头,该标准提醒消费者购买家具时不仅看价格和款式,还要看家具的健康安全指标、生产日期等信息。新标准要求家具厂商必须在说明书中对家具材质、性能和规格等进行说明,特别是对家具材料、涂料中实际含有的有毒或放射性物质等控制指标给予说明,在家具产品出售时要标明甲醛等有害物质的确切含量。三年来,家具界执行“标准”的情况怎样?市场反映如何呢?自本报开展“用心生活·用心爱家——家具质量大调查”活动后,似乎露出了冰山一角。
汉沽读者董先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和健康可爱的儿子,让董先生脸上永远挂着按捺不住的喜悦笑容。但是就在全家人过着在所有人看来都无比完美的生活时,一套新家具打破了这原本平静的生活。不菲的价格购得的家具却时常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三个月大的儿子开始没有缘由地哭泣,自己和妻子也是经常被呛得头昏脑涨,眼泪直流,全家人只得搬到孩子的姥姥家。董先生怀疑,自己家是被甲醛“入侵”了。 自从本报开展家具质量大调查系列活动以来,接到的家具质量投诉近百例,而在记者的后期调查中发现,超过70%的投诉都集中在家具的“味道”问题上,大部分消费者都是向董先生一家一样,出现了身体上一系列的不适应之后怀疑新近购置的家具含有过量的有害物质。刺鼻的气味两三个月甚至一两年都挥之不散,对家具散发的这些气味是否对人体有害这个问题,就像是一道无形的枷锁,紧紧地套在了这些消费者的脖颈之上,让他们不知所措。
根据本报调查的数据显示,受到这种侵害的消费者,要么是有家不能回,要么是强忍着满屋的气味,提心吊胆地数着日子过。难道没有一种切实有效的办法,可以不让消费者饱受这样的煎熬,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吗?
“甲醛门”高调示众 家具污染警钟敲响
自今年3月央视高调曝光了“甲醛门事件”轰动全国之后,5月,广州市质监局又公布了第一季度对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部分结果:板式家具再次因为甲醛释放量超标的问题拉低了批次合格率,抽检的板式家具合格的仅有七成。自此开始,上海、北京、辽宁等地也陆续开展对劣质家具的整治工作,一场轰轰烈烈的“质监风暴”在全国家具市场拉开帷幕。
甲醛超标危及生命健康这个话题再一次暴露在风口浪尖上。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建材市场严格的环保质量把控,精明的建材商人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了家具上。含有过量甲醛成分的基材纷纷混入大大小小的家具厂,组合而成的华丽家具就带着这些“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潜入到千家万户,给生活在相对封闭空间里的居住者带来了极大的健康侵害甚至生命安全的威胁。
据本市家具协会秘书长高同庆介绍:浓度过高的甲醛有刺鼻气味,能引发人流泪、咽喉疼痛,浓度再高则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并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造成很大危害,会引发胎儿畸形、白血病、慢性呼吸道炎症、女性月经紊乱等疾病。目前,甲醛已经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可疑致癌和致畸物品,被国家列为高毒性化学品。
然而家具出现类似气味浓重的现象,只有在消费者使用的过程中才会被发现。在家具的销售场所,由于样品摆放时间长、场所空间大等多方面因素,“气味”——这个无形的家具质量因素往往被忽略,多数消费者只是一味地注重家具的外观和价格,而将新产品搬回家,长期挥散不去的刺鼻气味却成了最危险的家庭杀手。如果在一些对消费者保障措施执行不力的卖场购买后,往往投诉无门,退货无道。
有毒物质不可避免 严控标准变害为利
家具中的甲醛主要来源于使用的脲醛树脂胶,由于胶黏剂中的成分不能进行完全的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游离甲醛就会从板材中释放出来。同时,木材、油漆涂料等物质也会释放出甲醛。另外,像地毯、沙发等软体家具经常大量使用含苯胶黏剂,人吸入过量对身体也有很大伤害。
高同庆告诉记者,木制家具经常使用的含有甲醛成分的胶黏剂其实是一种很好用的黏合助剂,适量使用短时间内有毒的气味就会挥发掉,况且新型环保黏合剂成本太高,因此只要家具厂商投入一定的技术力量,按照国家标准严格控制这种助剂的用量,老百姓完全可以买到安全又实惠的好家具。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有明确规定,家具厂商每年都要自觉将产品送检,一旦出现不合格产品坚决停产整顿。而正规的厂家在治理家具污染方面也逐年加大投入,比如企业购进高质量的胶黏剂和人造板材,建立检测板材中游离甲醛含量的机制,杜绝游离甲醛超标产品进入家具制造企业。同时采用改性剂和甲醛捕捉剂,在人造板材中添加或在板材表面刷涂改性剂或捕捉剂,降低游离甲醛的浓度。另外,人造板材可以采用贴面、封边等技术进行加工,将板材密封起来再进行利用,这样也可以很好地控制甲醛的释放。
项目 限量值
甲醛释放量 ≤1.5mg/L
重金属含量 可溶性铅≤90
(限色素)Mg/kg 可溶性镉≤75
可溶性铬≤60
可溶性汞≤60
2002年《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制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
有害物质限量要求
-----摘录于【城市快报】http://xinwen.zh.haozhai.com/news_76414.html